2018年商誉减值潮:并购后遗症的集中爆发

2018年商誉减值潮:并购后遗症的集中爆发缩略图

2018年商誉减值潮:并购后遗症的集中爆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2018年,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商誉减值潮”,大量上市公司因前期高溢价并购而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这场“商誉地雷”的集中引爆,不仅暴露了并购市场的泡沫化风险,也引发了监管层、投资者和市场各界对并购质量与估值合理性的深刻反思。

一、商誉减值潮的背景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中支付的对价超过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通常反映的是被收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波并购热潮,尤其是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大量上市公司通过“讲故事”、“炒概念”的方式,以高溢价收购影视、游戏、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的标的公司。

这一时期,并购交易频发,估值泡沫严重。例如,一些影视公司被以数十倍市盈率收购,游戏公司甚至被以百倍市盈率估值并购。这些高溢价并购虽然短期内推高了上市公司的市值,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商誉风险。

二、2018年成为商誉减值的“爆发年”

2018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趋严以及前期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大量上市公司不得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从而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据统计,2018年A股共有超过1,200家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合计金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蓝色光标、人福医药、天神娱乐、东方金钰等公司因巨额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变脸”,股价暴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以蓝色光标为例,其因并购多家数字营销公司积累了巨额商誉,2018年计提商誉减值超过38亿元,直接导致公司全年亏损超6亿元。

三、商誉减值潮的成因分析

并购泡沫严重,估值偏离基本面 前期并购热潮中,许多标的公司估值远高于其实际盈利能力,甚至存在业绩造假、对赌协议难以兑现等问题。当业绩承诺期结束或市场环境变化时,这些高估值企业难以维持高速增长,商誉减值便成为必然结果。

监管政策收紧,市场环境恶化 2016年以后,监管部门加强对并购重组的审核,对高估值、跨界并购、业绩对赌等行为进行限制。同时,2018年金融去杠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导致并购标的盈利能力下降。

业绩对赌到期,风险集中释放 多数并购交易设置了3年业绩对赌协议。2015年并购的标的公司在2018年正好进入业绩对赌到期的节点,大量公司未能完成承诺业绩,触发商誉减值,形成“集中爆雷”。

会计准则要求与市场预期脱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商誉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然而在前期牛市氛围下,许多公司对商誉减值态度宽松,甚至存在“选择性计提”现象。2018年市场环境恶化后,公司不得不面对现实,进行集中计提。

四、商誉减值对市场的影响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严重 大量公司因商誉减值导致净利润由盈转亏,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产生质疑,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

股价剧烈波动,投资者损失惨重 商誉减值消息公布后,相关公司股价普遍暴跌,尤其是前期并购频繁、商誉占比高的中小盘股票,成为市场“重灾区”。

市场对并购行为趋于理性 商誉减值潮的爆发促使投资者和监管层重新审视并购的价值与风险,推动并购从“讲故事”向“重整合”转变,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监管层加强并购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 证监会等部门加强了对并购重组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商誉减值测试的透明度,强化对业绩承诺履行情况的披露,防范“明股实债”、“虚假重组”等行为。

五、应对与反思:如何避免商誉减值风险

理性并购,注重协同效应 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更加注重产业协同和整合能力,而非单纯追求概念炒作和短期市值提升。应建立科学的估值体系,避免盲目高溢价收购。

强化尽职调查与业绩承诺管理 并购前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评估标的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并购后要加强对标的公司的管理和整合,确保业绩承诺的实现。

完善商誉会计处理机制 当前商誉减值测试存在主观性强、操作空间大等问题。有专家建议,可借鉴国际经验,将商誉从“减值测试”改为“定期摊销”,以减少企业人为调节利润的空间。

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 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时,应关注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商誉减值风险等指标,避免因“踩雷”造成重大损失。

六、结语

2018年的商誉减值潮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揭示了并购泡沫背后的深层风险,也促使市场各方重新思考并购的本质与价值。这场“并购后遗症”的集中爆发,既是教训,也是契机。未来,只有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提升并购质量,加强风险控制,才能真正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