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周期见底:设备端率先复苏的买入逻辑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周期波动。从2020年疫情初期的“芯片荒”,到2021年与2022年供应链的持续紧张,再到2023年全球需求疲软、库存高企所引发的行业下行周期,半导体行业展现出其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如今,随着各项数据逐步回暖,市场普遍认为半导体周期已接近底部,而设备端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有望率先迎来复苏。本文将从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特征、设备端在周期中的角色、当前行业环境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系统阐述为何设备端是当前半导体周期底部布局的核心方向。
一、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特征
半导体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波动周期通常为3-5年。这种周期性主要源于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当终端需求(如智能手机、PC、服务器、汽车电子等)旺盛时,芯片厂商加大资本支出,带动设备、材料等上游产业快速增长;而当需求放缓、库存积压时,厂商削减资本开支,导致整个产业链进入下行周期。
以历史数据为例,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而2020-2021年则因疫情推动的远程办公、5G、AI等需求爆发,迎来了强劲复苏。2022年中后期,受全球经济放缓、地缘政治冲突、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行业再次步入下行周期。
当前,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和各大厂商的财报数据,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降幅逐步收窄,库存水位下降,资本支出计划开始触底反弹。种种迹象表明,半导体行业正从底部缓慢爬升。
二、设备端为何在周期中率先复苏?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设备是上游的核心环节。芯片制造涉及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如光刻机、蚀刻机、沉积设备、测试设备等。因此,设备厂商的订单和出货情况,往往是整个行业景气度的“风向标”。
1. 设备投资是资本支出的先行指标当芯片厂商决定扩产或升级工艺时,首先需要采购设备。设备采购周期较长,通常需要6-12个月才能完成交付和安装。因此,设备订单的回升往往领先于芯片厂商资本支出的全面增长。例如,在2020年Q2,设备厂商的订单率先回暖,随后各大晶圆厂才陆续公布扩产计划。
2. 设备厂商毛利率高、盈利弹性大设备厂商通常拥有较高的毛利率(普遍在40%-60%之间),且固定成本较高,因此一旦订单回升,其盈利增长具有较强的弹性。例如,ASML、Lam Research、Applied Materials等国际设备巨头,在行业复苏阶段,其营收和利润增长往往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设备国产化趋势加速,本土厂商受益近年来,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正在加快设备国产化进程。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等本土设备厂商在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技术突破,未来有望在行业复苏中优先受益。
三、当前设备端复苏的迹象
1. 设备订单回暖根据SEMI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为200.3亿美元,同比虽然仍下降约10%,但环比增长超过15%。而部分头部设备厂商的订单已出现明显回暖,例如ASML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0%。
2. 晶圆厂资本支出触底回升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全球主要晶圆厂在2023年普遍削减资本支出,但2024年已开始计划适度增长。台积电预计2024年资本支出将达320-36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这一趋势将直接带动设备端需求。
3. AI、HPC、汽车电子等新兴需求驱动虽然消费电子需求尚未完全复苏,但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HPC)、汽车电子、IoT等新兴应用正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新增长点。这些领域对先进制程、异构集成、存储芯片等有更高需求,从而推动设备厂商的技术升级和订单增长。
四、设备端投资逻辑分析
1. 国际龙头:技术壁垒高、盈利稳定以ASML为代表的国际设备巨头,在光刻机、沉积、蚀刻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ASML的EUV光刻机是7nm以下先进制程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尽管受出口管制影响,但其在成熟制程和日本、韩国市场的订单依然强劲。
2. 国内设备厂商:国产替代加速,成长性强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本土设备厂商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北方华创在刻蚀、沉积设备方面已实现国产替代;中微公司在介质刻蚀、MOCVD设备上具备全球竞争力;精测电子在检测设备领域也取得突破。这些企业不仅受益于行业周期复苏,还受益于国产化替代的长期趋势。
3. 细分领域机会:先进封装、存储设备、材料设备随着先进封装(如Chiplet、CoWoS)成为主流,相关设备需求激增。此外,随着AI芯片对存储带宽的要求提高,HBM(高带宽内存)等新型存储芯片的扩产也将带动存储设备的需求增长。材料设备方面,如硅片、光刻胶、抛光材料等也值得关注。
五、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尽管设备端具备较强的复苏逻辑,但也需关注以下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终端需求:若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可能延缓半导体行业的复苏节奏。 地缘政治风险:中美科技竞争可能导致设备出口限制扩大,影响部分厂商的海外订单。 技术替代风险:若出现新的技术路线或材料替代,可能对现有设备厂商构成冲击。投资建议:
长期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具备核心技术、具备国产替代能力的本土设备厂商,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等。 周期投资者:可配置国际设备龙头,如ASML、Lam Research、Applied Materials,分享全球半导体复苏红利。 细分赛道:建议关注先进封装、存储设备、检测设备等细分领域,这些方向未来2-3年有望保持高增长。六、结语
半导体行业正从深度调整中逐步走出,设备端作为产业链的“上游风向标”,具备明显的先行复苏特征。无论是从订单回暖、资本支出恢复,还是从AI、汽车电子等新需求驱动来看,设备板块都具备较强的配置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设备端的复苏节奏,提前布局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优质标的,有望在新一轮半导体周期中获得超额收益。
(全文约1,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