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赛道:制氢-储运-加注环节投资机会

氢能源赛道:制氢-储运-加注环节投资机会缩略图

氢能源赛道:制氢/储运/加注环节投资机会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氢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可再生性强等优点,在交通、工业、能源存储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氢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氢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制氢、储运与加注出发,深入分析其技术路径、发展现状与未来投资机会。

一、制氢环节:从灰氢到绿氢的转型路径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起点,也是决定氢能源是否真正“绿色”的关键环节。根据制氢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氢气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类型:

灰氢:主要通过化石燃料重整获得,成本低但碳排放高,目前仍是我国主流制氢方式; 蓝氢:在灰氢基础上增加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减少碳排放; 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全程零碳排放,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1.1 灰氢仍占主导,但转型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氢气年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95%以上为灰氢。虽然灰氢成本低廉(约15-20元/kg),但不符合碳中和要求。随着政策对碳排放的限制加强,灰氢的市场份额将逐步被蓝氢和绿氢替代。

1.2 绿氢成为政策与资本重点支持方向

202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目标。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如内蒙古、新疆等地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

1.3 投资机会分析 电解槽设备制造商:绿氢的核心设备是电解槽,目前PEM(质子交换膜)、ALK(碱性电解)和SOEC(固体氧化物电解)是主流技术路线。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如阳光电源、亿华通、隆基氢能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风光发电企业:绿氢依赖于可再生能源电力,风光运营商通过“风光制氢”一体化模式可提升电力消纳能力,增强盈利模式,如三峡能源、通威股份等值得关注。 氢能项目总承包商:提供从制氢、储运到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如中石化、中能建等。

二、储运环节:突破瓶颈,构建高效氢能供应链

氢气的储存与运输是氢能产业链中的关键瓶颈环节,直接影响氢能的使用成本与效率。氢气储运方式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运、液态储运、管道运输和有机载体储运。

2.1 高压气态储运仍是主流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氢(35MPa或70MPa)和长管拖车运输,适用于短距离、小规模运输。代表企业如中材科技、富瑞特装等,提供储氢瓶、运输设备等核心产品。

2.2 液氢储运逐步推广

液氢储运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适用于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美国、日本已有成熟应用,我国在航天领域已有技术积累,正逐步向民用领域推广。液氢设备制造商如中泰股份、深冷股份等具备发展潜力。

2.3 管道运输是未来方向

氢能管道运输是实现氢能规模化、低成本运输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氢能管道总长度较短,但在“十四五”期间,多地已规划氢能管道建设项目,如“西氢东送”工程。未来管道运输将成为氢能骨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投资机会分析 储氢瓶与运输设备制造商:具备高压储氢瓶、液氢储罐、长管拖车等核心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如中材科技、富瑞特装、中集安瑞科等。 液氢设备供应商:提供液化设备、低温储罐等产品的企业,如中泰股份、深冷股份等。 氢能管道建设与运营企业:未来在氢能管网建设中具备工程总包能力的企业,如中国石化、中能建等。

三、加注环节:基础设施先行,加氢站建设提速

加氢站作为连接氢能供应与终端应用的桥梁,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加氢站的建设速度与密度直接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终端应用的推广。

3.1 加氢站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超过350座,位居全球第一。但与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相比,加氢站密度仍偏低,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化需求。

3.2 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加氢站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站内制氢加氢站、外供氢加氢站以及液氢加氢站。其中,液氢加氢站由于储氢量大、补氢效率高,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3.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和地方政策均对加氢站建设给予补贴与用地支持。例如,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74座”的目标,上海市也出台加氢站建设补贴政策,单站最高补贴可达500万元。

3.4 投资机会分析 加氢站设备制造商:提供压缩机、储氢罐、加氢机等核心设备的企业,如厚普股份、雪人股份、汉钟精机等。 加氢站运营商:具备加氢站建设和运营能力的企业,如中国石化、中石油、亿华通等。 氢能系统集成商:提供加氢站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如东方电气、中车氢能等。

四、投资逻辑与未来展望

从产业链角度看,氢能源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制氢、储运、加注三大环节构成了氢能基础设施的核心,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氢能终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4.1 投资逻辑 技术壁垒高、具备核心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优先受益于政策补贴与示范城市群建设的企业值得关注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更具成长性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企业具备长期价值。 4.2 未来展望

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年产量将突破6000万吨,其中绿氢占比有望超过50%。氢能基础设施将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网”的布局,形成覆盖全国的氢能供应体系。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重卡、氢能炼钢等应用场景将加速落地,氢能经济将真正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结语

氢能源作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制氢、储运与加注等关键环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与资本推动正形成合力,推动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窗口期,关注具备核心技术、产业链协同能力强的企业,将有望在氢能赛道中获得长期回报。

(全文约2100字)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