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爆发:从“大模型”到“垂直应用”,哪些企业可能成为“卖水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模型(如GPT、BER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的崛起,标志着AI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爆发期。在这一过程中,大模型扮演着基础设施的角色,而真正推动AI落地的,则是那些深入垂直领域、解决具体问题的AI应用。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技术生态,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在这场AI变革中,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角色是“卖水人”——即在技术爆发期中提供基础设施、工具和平台的企业,它们不直接参与“淘金”,但通过为淘金者提供铁锹、水桶和补给,实现稳定而可观的收益。那么,在从“大模型”向“垂直应用”演进的过程中,哪些企业最有可能成为这场AI浪潮中的“卖水人”?本文将从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从“大模型”到“垂直应用”:AI商业化路径的转变
AI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基础能力建设阶段,二是以垂直应用为导向的场景落地阶段。
在第一阶段,各大科技公司竞相投入巨资研发超大规模语言模型、视觉模型等,构建起AI的底层能力。这些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可以完成文本生成、翻译、问答等多种任务。然而,这些通用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大而不精”,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于是,第二阶段的“垂直应用”成为AI落地的关键。所谓垂直应用,是指将AI能力嵌入特定行业或场景中,如金融、医疗、教育、制造、零售等,通过定制化模型和解决方案,解决行业痛点。例如,在医疗领域,AI可用于辅助诊断、影像分析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制造业,AI可用于预测性维护、质量检测和供应链优化。
这种从“大模型”向“垂直应用”的转变,标志着AI技术进入商业化深水区,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分工和商业模式。
二、“卖水人”的核心能力:工具、平台与生态
“卖水人”之所以能在技术浪潮中获得稳定收益,关键在于其提供的工具和平台具有高复用性和低边际成本。这些企业通常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技术平台化能力: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AI开发工具、训练平台、推理服务等,降低企业使用AI的门槛。 数据处理能力:AI应用离不开高质量数据的支撑,能够提供数据标注、清洗、治理等服务的企业具有独特价值。 行业理解能力:在垂直领域中,仅靠技术无法成功,必须结合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生态构建能力:通过开放API、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网络等方式,构建围绕AI技术的生态系统,增强用户粘性和平台价值。具备上述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够服务多个行业,还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实现能力复用,从而形成规模化效应和长期竞争优势。
三、可能成为“卖水人”的企业类型
结合当前AI产业发展趋势,以下几类企业最有可能在“垂直应用”阶段中成为“卖水人”:
1. 云计算与AI平台服务商这类企业以提供AI基础设施为主,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它们通过提供AI训练平台、推理服务、模型部署工具等,帮助企业快速构建AI应用。例如,阿里云的百炼平台、华为云的ModelArts平台,都提供了从模型训练到部署的一站式服务。
这类企业具有技术积累深厚、资源丰富、客户基础广泛等优势,是AI“卖水人”的典型代表。
2. AI开发工具与中间件厂商这类企业专注于提供AI开发工具链,包括模型训练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模型压缩与优化工具(如ONNX、TVM)、AI推理引擎(如TensorRT、OpenVINO)等。代表企业包括Hugging Face、Modzy、SambaNova、昆仑芯、寒武纪等。
这些工具的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高,适用于各种垂直行业,是AI应用开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3. 数据标注与治理服务提供商AI模型的训练依赖大量高质量数据,而数据标注、清洗、治理等环节往往需要大量人力与专业工具。数据标注服务提供商如Scale AI、BasicAI、星尘数据、龙猫数据等,正在成为AI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AI应用的深入,数据治理(如数据隐私、合规性、可解释性)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具备数据合规处理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4. 垂直行业AI解决方案商这类企业将AI技术深度嵌入某一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
医疗健康领域:推想科技、依图科技、晶泰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同盾科技、第四范式、百融云创; 智能制造领域:深兰科技、图漾科技、极视角; 教育领域:猿辅导、好未来、松鼠AI等。这些企业在技术之外,更强调对行业流程的理解和业务场景的适配能力。它们往往不是通用模型的提供者,而是将大模型能力“封装”进行业解决方案中,成为连接大模型与终端用户的桥梁。
5. AI芯片与硬件提供商AI应用的落地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AI芯片企业如英伟达、AMD、英特尔、地平线、壁仞科技、寒武纪等,是AI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的GPU、NPU、TPU等专用芯片,支撑着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
随着边缘计算和端侧AI的发展,低功耗、高性能的AI芯片需求日益增长,相关企业有望在AI垂直应用爆发中持续受益。
四、未来趋势:从“单点工具”到“平台生态”
当前,AI“卖水人”仍以提供单点工具或服务为主,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构建平台化、生态化的服务体系。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站式AI平台:整合模型开发、训练、部署、监控、迭代等全流程能力,提供端到端服务; 低代码/无代码AI工具:降低AI使用门槛,使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构建AI应用; 行业知识图谱与模型库:积累行业数据和知识,提供可复用的模型资产; AI治理与安全服务:满足AI应用在合规、伦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此外,随着生成式AI(AIGC)的发展,内容生成、自动化办公、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卖水人”也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例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开源模型背后的平台方,以及提供AIGC工具的企业(如Canva、Notion、钉钉、飞书等),都可能成为新一代“卖水人”。
五、结语:谁能在AI浪潮中稳坐“卖水人”的位置?
AI技术的爆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加剧了产业竞争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提供标准化工具、降低AI应用门槛、构建生态系统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卖水人”,在技术红利中持续受益。
从“大模型”到“垂直应用”,AI正在从“看得见的技术”走向“看不见的生产力”。而“卖水人”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让AI技术真正落地,服务于千行百业,推动社会效率的提升与创新的加速。
未来已来,谁能在这场AI变革中占据“卖水人”的位置,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取决于对行业的理解、对生态的构建和对商业逻辑的重构。这场AI的“淘金热”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最耀眼的矿主,而是那个默默提供铁锹和水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