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操纵新规:“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界限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监管机构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202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完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场操纵行为的具体类型和认定标准。其中,“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作为两种典型的操纵手段,成为监管重点。然而,这两种行为在实务中往往存在交叉与重叠,界限模糊,给执法与司法实践带来一定挑战。本文将围绕“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法律定义、行为特征、司法认定难点及其界限划分,探讨在新规背景下如何更精准地识别与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一、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法律定义
(一)虚假申报根据《证券法》及《指导意见》,虚假申报是指行为人通过大量申报或频繁申报证券买卖订单,制造虚假的市场交易活跃度,误导其他投资者进行交易,随后撤单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在于“申报而不成交”,通过制造虚假的市场供需信号,诱导市场情绪与价格波动。
虚假申报的典型表现包括:
大量高频申报后迅速撤单; 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格; 申报行为无真实交易意图,仅为制造虚假交易氛围。 (二)蛊惑交易蛊惑交易是指行为人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性陈述或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从而影响证券价格或交易量的行为。其核心在于“信息操纵”,即通过操纵信息流来影响投资者行为。
蛊惑交易的表现形式包括:
利用自媒体、社交平台散布虚假利好消息; 与上市公司合谋发布误导性公告; 利用内幕信息或选择性信息披露影响市场预期。二、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行为特征对比
特征维度虚假申报蛊惑交易 行为方式高频申报、虚假挂单、迅速撤单散布虚假信息、利用信息误导 操纵手段价格与交易量操纵信息操纵 意图目的制造虚假市场活跃度,诱导交易利用信息优势影响市场情绪 核心要素申报行为本身无成交意图信息内容具有误导性或虚假性 技术依赖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工具社交媒体、信息平台、新闻稿等从行为特征来看,虚假申报主要依赖交易行为本身制造市场假象,而蛊惑交易则通过信息传播影响投资者判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行为往往相互交织。例如,某机构在利用虚假申报制造市场热度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利好消息,引导散户跟风买入,这就同时构成了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
三、司法认定中的难点与挑战
(一)证据认定难度大无论是虚假申报还是蛊惑交易,行为人往往采取隐蔽手段,如使用多个账户、借用他人身份、通过境外平台发布信息等,增加了监管与司法机关取证的难度。特别是在蛊惑交易中,行为人常常以“个人观点”或“市场分析”为借口,掩盖其操纵意图。
(二)主观意图难以判断《指导意见》强调对行为人“主观操纵意图”的认定。然而,如何区分“真实交易意图”与“虚假申报”之间的界限,以及“信息误导”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异,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例如,某投资者在看到利好消息后买入股票,若该消息被证实为虚假,但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虚假,仍需进一步证据支持。
(三)行为交叉难以定性正如前文所述,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往往同时发生,构成复合型操纵行为。此时,执法机关需要判断其主次关系,是“以虚假申报为主、信息误导为辅”,还是“以信息操纵为主、交易行为为辅”,从而决定适用的法律条款与处罚标准。
四、界限划分的关键:行为目的与手段的主次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明确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界限,关键在于分析行为人的操纵目的与实现手段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交易行为为主导的操纵行为,即行为人主要通过高频申报制造虚假市场氛围,进而影响价格与交易量,应认定为虚假申报型操纵; 以信息发布为核心手段,通过制造虚假利好或误导信息引导投资者行为,从而影响市场,应认定为蛊惑交易型操纵; 两者并存时,应根据行为人主观意图、行为持续时间、对市场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其主导行为,适用相应条款。此外,监管机构也应建立行为模式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高频申报、异常信息发布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提高执法效率与精准度。
五、新规背景下的监管与执法建议
(一)完善法律适用标准建议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中关于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的认定标准,明确不同行为模式下的法律适用边界,为司法机关提供统一的执法依据。
(二)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对于蛊惑交易行为,应加强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披露监管,建立“信息溯源机制”,对散布虚假信息者实施“连带责任”。
(三)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市场操纵行为往往涉及证券、银行、网络等多个领域,应推动证监会、公安、网信办等部门的协同执法,形成打击合力。
(四)提升投资者教育水平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与法律教育,帮助其识别虚假信息与异常交易行为,提升市场整体理性程度,减少被操纵的风险。
六、结语
虚假申报与蛊惑交易作为当前市场操纵行为的两大典型类型,其本质均在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市场机制、损害投资者利益。在监管新规背景下,厘清二者之间的界限,不仅是执法与司法实践的需要,更是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反操纵体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全文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