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转负”冲击:2024年通缩预期下,消费股会跌多少?
2024年伊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释放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转负,标志着通缩风险的进一步加剧。这一变化不仅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也对消费类股票的估值逻辑和市场表现构成了直接冲击。在通缩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消费股的投资逻辑,市场普遍关注:消费股会跌多少?
一、CPI同比转负:信号背后的深层含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一季度CPI同比由正转负,这是自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持续性负增长。具体来看,食品价格下降是CPI走低的主要拖累因素,尤其是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叠加蔬菜、水果等季节性价格回落,导致整体消费物价水平承压。
同时,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也维持低位运行,反映出内需不足和消费信心疲弱的现实。在投资和出口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其疲软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经济通缩风险的担忧。
通缩的三大特征:
物价持续下跌:CPI同比转负意味着整体物价水平进入下降通道。 需求疲软: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还会下降,倾向于推迟消费。 企业盈利承压:价格下降压缩企业利润,抑制投资意愿。这一系列特征,直接冲击了以消费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消费股中的龙头企业。
二、消费股为何受到冲击?
消费股长期以来被视为“穿越周期”的优质资产,尤其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具备稳定现金流和品牌护城河的消费企业往往受到市场青睐。然而,通缩预期下,消费股的逻辑正在发生转变。
1. 盈利能力承压
消费股的估值逻辑通常基于稳定的盈利增长和现金流折现。在物价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即使销量不变,也可能因价格下降而导致营收下滑。而成本端下降往往滞后于收入端,造成利润率被压缩。
例如,白酒、乳制品、调味品等消费品企业,其产品价格体系相对固定,一旦出现价格下行压力,短期内难以通过提价来对冲收入下滑,导致净利润率下降。
2. 市场预期逆转
在通胀周期中,市场往往给予消费股更高的估值溢价,认为其具备“抗通胀”属性。而在通缩环境下,市场预期转向悲观,消费股的估值逻辑从“成长溢价”转向“防御属性”,资金开始流向更具政策支持或增长确定性的板块,如基建、科技、新能源等。
3. 消费信心低迷
通缩预期会导致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强化。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还会更低,因此推迟购买决策,进一步抑制当期消费,形成“通缩螺旋”。对于依赖终端消费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重击。
三、不同消费细分赛道的表现分化
虽然整体消费股面临压力,但不同细分行业受到的冲击程度存在差异,市场表现也将出现分化。
1. 白酒与高端消费:估值回调,但基本面仍稳
白酒行业在过去几年享受了估值与盈利的双重提升,但在2024年通缩预期下,其估值中枢出现下移。尤其是高端白酒虽然具备较强的品牌溢价,但在消费意愿下降、商务宴请减少的背景下,销量增速放缓,市场情绪趋于谨慎。
不过,龙头企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仍具备较强的现金流能力和分红能力,预计回调幅度相对有限,但短期内难以重拾升势。
2. 快消品与大众消费品:压力较大
以食品饮料、日用品为代表的大众消费品受价格敏感度影响较大。在通缩环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品牌溢价能力下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受损。
例如,某乳企一季度财报显示,尽管销量同比增长,但因产品价格下降,营收和利润双双低于预期,股价应声下跌。
3. 医药消费:防御性较强
医药板块中的消费属性较强的企业,如眼科、口腔、医美等,因其刚性需求较强,受通缩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消费具备长期增长潜力,因此在整体消费股中表现相对抗跌。
四、消费股下跌空间有多大?
要判断消费股的下跌空间,需要结合估值水平、盈利预期、市场情绪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当前估值水平:已回落至历史低位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A股消费板块整体市盈率(PE)已回落至近五年低位,部分龙头股的估值已接近历史底部区域。例如,某食品龙头的市盈率已跌破20倍,处于近三年最低水平。
这意味着,消费股的下跌空间可能有限,但短期情绪面仍可能继续施压。
2. 盈利预期下调:仍有下调空间
随着CPI持续负增长,市场对消费企业2024年盈利预期持续下调。多家券商在最新研报中将消费类企业的净利润增速预测下调1-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甚至出现盈利负增长预期。
盈利预期的下调,往往领先于股价调整。因此,消费股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压力。
3. 政策托底预期升温:提供支撑
尽管消费疲软,但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发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信心”,并推出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包括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券发放等。
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但有助于缓解消费下滑趋势,为消费股提供一定支撑。
五、投资策略建议
面对通缩预期下的消费股调整,投资者应采取更为谨慎和结构性的投资策略:
1. 精选优质个股:选择具备强品牌力、现金流稳定、分红比例高的消费龙头,如白酒、医药消费等。
2. 关注政策受益方向:重点关注政策刺激力度较大的领域,如家电、汽车、旅游等可选消费板块。
3. 控制仓位与节奏:避免在市场情绪低迷时盲目抄底,建议采取定投或逢低分批建仓策略。
4. 配置防御性资产:在消费股调整期间,可适度配置医药、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平衡风险。
六、结语:消费股的调整是“危”也是“机”
CPI同比转负带来的通缩预期确实对消费股构成了短期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消费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并未改变。当前消费股的调整更多是估值与盈利预期的修正,而非根本逻辑的崩塌。
对于理性投资者而言,市场情绪的低迷往往是布局优质资产的良机。只要消费基本面不出现系统性恶化,消费股仍有重新估值修复的可能。
在通缩阴影下,消费股的未来,或许比市场想象的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