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资金”审美:外资偏爱的“核心资产”变了吗?

北向资金”审美:外资偏爱的“核心资产”变了吗?缩略图

北向资金“审美”:外资偏爱的“核心资产”变了吗?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北向资金(即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机制流入A股市场的境外资金)逐渐成为影响A股市场走势的重要力量。北向资金以其稳健的投资风格、长期的配置逻辑和较高的专业性,被市场广泛视为“聪明钱”。而其在A股市场的投资偏好,尤其是对“核心资产”的选择,也一度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全球资本流动趋势调整以及国内产业格局演进的多重背景下,外资对于A股核心资产的偏好是否发生了变化?北向资金的“审美”是否有所转向?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北向资金”与“核心资产”?

北向资金,指的是通过香港市场投资内地A股的资金,主要包括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机制进入A股市场的外资。这类资金通常由国际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主权基金、养老金等机构主导,投资风格偏价值型,注重企业的基本面、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

所谓“核心资产”,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盈利、行业龙头地位、良好的治理结构、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以贵州茅台、中国中免、招商银行、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成为北向资金重点配置的对象,被市场称为“核心资产”。

二、过去:北向资金偏爱的“核心资产”特征

回顾过去几年北向资金的配置逻辑,其偏爱的核心资产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行业龙头地位稳固:如白酒行业的贵州茅台、家电行业的美的、格力,金融行业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这些公司在各自行业中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北向资金偏好ROE(净资产收益率)高、毛利率稳定、自由现金流充裕的企业。例如,贵州茅台常年维持超过20%的ROE,且现金流极为健康。

估值合理、分红能力强:外资更看重长期回报,因此偏好有稳定分红历史的企业,如中国神华、工商银行等,尽管成长性不高,但分红稳定,具备防御性。

可预测性强、风险较低:相较于高波动的成长股,北向资金更倾向于选择盈利模式清晰、未来业绩可预测性强的公司。

在这一阶段,北向资金对“核心资产”的追捧,也带动了A股市场风格的转变,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白马股受到追捧,市场整体风格偏向“大而美”。

三、当前:北向资金的“审美”是否发生变化?

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叠加,北向资金的投资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对“核心资产”的偏好似乎也在发生微妙的调整。

1. 从“大白马”到“细分龙头”的转变

过去北向资金集中配置在市值较大、知名度较高的龙头公司,如茅台、五粮液、招商银行等。但近年来,随着这些公司估值水平的提升以及盈利增速的放缓,部分外资开始转向更具成长性的细分行业龙头。

例如,新能源、半导体、光伏、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隐形冠军”开始受到外资关注。这些公司虽然市值相对较小,但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未来增长潜力更大。

2. 从“消费+金融”到“科技+制造”的转移

此前,北向资金主要集中于消费类(如食品饮料、家电)和金融类(如银行、保险)行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外资也开始加大对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配置。

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公司在新能源和电子制造领域的龙头地位吸引了大量北向资金流入。此外,随着“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求上升,半导体、芯片、AI等领域的核心企业也开始获得外资关注。

3. 从“稳定分红”到“成长潜力”的侧重

过去外资更看重的是企业的稳定分红能力,但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提升,以及成长型资产的估值修复,外资也开始更加关注企业的成长性。

尤其是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光伏、储能等领域的企业虽然短期盈利波动较大,但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因此吸引了部分北向资金的关注。这种趋势在2021年尤为明显,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公司成为外资配置的重点。

4. 从“单一配置”到“多元化布局”的调整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资的配置策略也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A股核心资产外,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关注港股、中概股、ETF、衍生品等多元化资产,以对冲风险、提升收益。

此外,北向资金内部也出现了分化,部分长线资金依然坚守传统核心资产,而部分短线资金则更倾向于追逐热点和成长股。

四、北向资金“审美”变化的驱动因素

北向资金对核心资产偏好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因素,促使外资更加注重资产的多样性和成长性,而非单一的稳定性。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从“房地产+基建”驱动转向“科技+制造”驱动,使得外资对新经济领域的关注度上升。

政策导向影响: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产业,为外资提供了明确的投资方向。

A股市场结构优化: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退市机制完善、信息披露质量提升,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更多优质成长型企业进入外资视野。

外资机构自身策略调整:面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部分外资机构也在调整其投资组合,增加对成长型资产的配置,以提升收益水平。

五、未来展望:北向资金会如何重新定义“核心资产”?

展望未来,北向资金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定义可能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演变:

从“传统行业龙头”到“新质生产力代表” 未来的核心资产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消费和金融领域,而是更多集中在具备技术壁垒、成长空间广阔、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

从“市值导向”到“质量导向” 虽然市值仍然是外资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未来外资将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质量、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等“软实力”。

从“单一配置”到“产业链协同” 外资可能会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置,例如同时配置新能源整车企业与电池、电控、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投资组合。

从“被动配置”到“主动参与”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不仅会加大资金配置力度,还可能通过参与公司治理、推动ESG投资等方式,对中国企业提出更高的治理要求。

结语

总体来看,北向资金作为A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审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环境、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变化而不断演化。从过去偏爱“大而稳”的传统核心资产,到如今更加注重“成长性”、“科技含量”和“战略价值”,北向资金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理解北向资金的“审美”变化,有助于把握市场风格切换和行业轮动的节奏。同时,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核心资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更新迭代。未来,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谁就更有可能成为外资眼中的“新核心资产”。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