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实战:通过“制氢成本+储运技术”选择核心企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尤其是在中国“双碳”战略背景下,氢能产业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氢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在众多氢能相关企业中筛选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成为投资者和产业参与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制氢成本与储运技术两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分析氢能产业链中哪些环节最具投资价值,并结合当前市场格局,提出核心企业的选择逻辑。
一、氢能产业链全景概览
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制氢: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等; 储运:包括高压储氢、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储氢、管道运输等; 加氢:加氢站建设与运营; 应用端: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业用氢等。在这四个环节中,制氢与储运是决定氢能是否具备经济性的关键,也是影响整个产业链能否实现商业化突破的核心因素。
二、制氢成本:氢能经济性的起点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起点,其成本直接决定了下游应用的经济可行性。目前,全球主要的制氢方式有以下几种:
制氢方式成本区间(元/kg)碳排放(kg CO₂/kg H₂)技术成熟度代表企业 煤制氢10-1520-30高中国神华、中煤能源 天然气制氢15-2010-15高中国石化、中海油 工业副产氢8-155-10中华鲁恒升、金宏气体 电解水制氢25-40(绿氢)0(可再生能源)中阳光电源、隆基绿能、亿华通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前煤制氢与天然气制氢成本最低,但碳排放高,属于“灰氢”;而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虽然碳排放为零,但成本偏高,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投资逻辑:
短期关注工业副产氢企业:如华鲁恒升、金宏气体等,具备低成本氢源,适合在加氢站布局初期提供氢气; 中期关注电解水制氢设备商:如阳光电源、亿华通,随着绿电成本下降,绿氢将具备经济性; 长期关注绿氢一体化项目公司:如隆基绿能,具备光伏+电解水制氢一体化能力,具备先发优势。三、储运技术:氢能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瓶颈
氢气的储运是当前氢能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制约氢能广泛应用的核心瓶颈。氢气具有密度低、易泄漏、易燃易爆等特性,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目前主流的储运方式有:
高压气态储氢:目前主流方式,成本较低,但能量密度低; 液氢储运:能量密度高,但液化能耗高、技术门槛高; 有机液体储氢:安全性高,适合长距离运输,但技术尚在发展中; 管道输氢:适合大规模运输,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储运技术路线对比:
技术类型优点缺点成熟度代表企业 高压储氢瓶成熟、应用广泛重量大、压力高、安全隐患高中材科技、国富氢能 液氢储运能量密度高成本高、技术复杂中富瑞特装、航天晨光 有机液体储氢安全性高、便于运输技术尚未成熟低氢璞创能、氢枫能源 氢气管道适合大规模运输初期投入大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投资逻辑:
短期关注高压储氢瓶制造商:如中材科技、国富氢能,受益于当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 中期关注液氢设备企业:如富瑞特装、航天晨光,随着液氢标准逐步建立,有望迎来爆发; 长期关注有机液体储氢与管道运输企业:如氢枫能源、中国石化,解决长距离运输问题的关键。四、核心企业选择模型:制氢成本+储运技术双轮驱动
在选择氢能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时,建议采用“制氢成本控制能力 + 储运技术创新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型:
1. 制氢成本控制能力强的企业:
具备稳定、低成本氢源; 能够在绿氢成本下降过程中率先实现盈利; 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满足下游需求。2. 储运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能够解决氢能储运过程中的安全与效率问题; 在产业链中具备不可替代性,具备议价能力。五、重点企业分析(按环节)
1. 制氢环节
华鲁恒升:依托煤化工基础,具备低成本氢源,已布局氢气提纯与销售; 阳光电源:光伏+电解水制氢一体化布局,绿氢龙头; 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同步布局电解水制氢设备。2. 储运环节
中材科技:国内高压储氢瓶龙头企业,技术成熟; 富瑞特装:液氢设备领先企业,参与国家液氢标准制定; 氢枫能源:有机液体储氢技术领先,商业化进程较快。3. 综合型企业
中国石化: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具备制氢、储运、加氢站等综合能力; 隆基绿能:光伏+电解水制氢一体化,绿氢战略清晰; 潍柴动力:燃料电池+储运+整车一体化,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六、结语:把握氢能产业的投资窗口期
氢能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的关键阶段。未来3-5年将是氢能产业链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的重要窗口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制氢成本控制能力强与储运技术领先的企业,提前布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不仅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谁能掌握制氢成本与储运技术的核心优势,谁就将在氢能时代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
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报告 各上市公司公告及行业调研报告(全文约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