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深化:基建、港口、跨境支付的“国际化”机会

一带一路”深化:基建、港口、跨境支付的“国际化”机会缩略图

“一带一路”深化:基建、港口、跨境支付的“国际化”机会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逐步从初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至能源、金融、贸易、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一带一路”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合作以及跨境支付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机遇。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石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五通”目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设施联通”居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公路、铁路、机场、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中国不仅帮助沿线国家提升了交通和物流效率,也带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中老铁路为例,这条连接中国云南与老挝万象的铁路项目,不仅极大改善了老挝的交通条件,也打通了中国与中南半岛的陆路通道,成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同样,中巴经济走廊、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也在各自区域发挥着“连接世界”的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建项目的重点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绿色基建、数字基建、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方向。中国企业不仅输出建设能力,也开始输出技术标准、运营能力和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转变。

二、港口合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一带一路”不仅是陆上的互联互通,更包括海上通道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作为海上物流和贸易的关键节点,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通过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港口的开发与合作。例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等,都是“一带一路”港口合作的典范。这些港口不仅提升了所在国的对外贸易能力,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影响力。

港口合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物流和贸易,还在于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比雷埃夫斯港为例,该港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运营下,已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枢纽,带动了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以港带产、以产促城”的模式,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港口合作的新范式。

此外,港口合作也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海事法律、航运保险、港口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对接,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三、跨境支付:金融互联互通的突破口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金融合作成为深化经济联系的重要支撑。其中,跨境支付体系的建设,被视为实现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国际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和美元结算,但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部分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通过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渠道。

CIPS的推广,不仅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也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例如,在与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家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使用正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也为未来跨境支付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中国还与多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并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元、稳定、可持续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支付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标准、信任的建立过程。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监管协调,推动支付标准、反洗钱、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支付无国界”。

四、国际化机会:中国企业的新蓝海

随着“一带一路”从“硬联通”向“软联通”转变,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化机会也日益丰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港口运营,再到跨境支付服务,中国企业正在从单一的工程承包商,向综合服务商、技术输出者和规则参与者转变。

在基建领域,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企业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承建大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经验。在港口合作方面,招商局、中远海运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运营,建立起全球港口网络。而在跨境支付领域,蚂蚁集团、腾讯金融科技、中国银联等企业,正在通过技术输出和平台合作,参与国际支付生态建设。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化实践,正在推动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向“走上去”转变。即从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和施工能力,转向依靠技术标准、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一带一路”在基建、港口、跨境支付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地缘政治风险、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国际规则对接难题、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等,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未来,“一带一路”应更加注重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对接,强化绿色、低碳、包容的发展理念。同时,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国际合作格局。

在技术层面,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丝绸之路”与“绿色丝绸之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跨境支付、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等领域,中国可以与沿线国家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技术标准。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全球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深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合作和跨境支付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化空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一带一路”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质量,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