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阿里与京东的“二次上市”选择逻辑

中概股回归:阿里与京东的“二次上市”选择逻辑缩略图

中概股回归:阿里与京东的“二次上市”选择逻辑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概股企业开始考虑或已经完成了“回归”之路。其中,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最早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其二次上市的选择不仅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为其他中概股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本。本文将围绕阿里巴巴与京东的“二次上市”路径,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战略考量。

一、中概股回归的背景与动因

所谓“中概股”,是指在中国大陆注册、但在境外(主要是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自2000年以来,大量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企业选择赴美上市,主要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成熟性、融资便利性以及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

然而,近年来,中概股面临多重挑战: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中美贸易摩擦、科技竞争以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监管趋严,尤其是《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的实施,使得中概股存在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监管环境趋紧:SEC对中概股审计底稿的审查、对VIE架构的质疑,以及对企业数据安全的担忧,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成本与不确定性。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港股二次上市、科创板设立、注册制改革等政策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制度便利和融资平台。 企业自身融资与品牌战略需要:随着业务扩张和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企业需要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更强的品牌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中概股开启了“回归潮”,其中二次上市成为主流选择。

二、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从美股到港股的“战略再平衡”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创造了当时全球最大的IPO纪录。然而,仅仅五年之后,阿里巴巴便选择于2019年在香港二次上市,融资约880亿港元。

1. 战略考量 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促使阿里提前布局“退路”,通过港股二次上市,实现融资与风险分散的双重目标。 拓展融资渠道:港股二次上市使阿里能够接触更多亚洲投资者,尤其是中国内地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 加强品牌影响力:作为首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龙头,阿里借此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形象,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为后续私有化做准备:虽然阿里尚未宣布全面回归A股,但二次上市为其未来可能的私有化或多地上市提供了路径。 2. 实施路径

阿里采用的是“二次上市”而非“私有化退市”,主要原因是其美股市场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同时,阿里采用了“同股不同权”架构,以确保控制权稳定,这在香港市场也得到了认可。

三、京东的二次上市:紧跟阿里步伐,布局港股与A股市场

京东于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比阿里稍晚,但同样成为中概股中的佼佼者。2020年6月,京东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融资约298亿港元,并于同年7月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1. 战略考量 跟随阿里步伐:作为中国电商领域的另一巨头,京东在阿里二次上市后迅速跟进,既是对市场趋势的响应,也是对企业安全性的提前布局。 应对监管不确定性:与阿里类似,京东也在规避美国监管带来的潜在退市风险。 强化在中国市场的融资能力:京东作为以零售和物流为核心的综合平台,其用户基础和业务重心都在中国,回归港股有助于吸引本土资本支持。 为未来A股上市铺路:京东在港股二次上市后,也为其未来在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提供了可能性。 2. 实施路径

京东的二次上市同样采用“同股不同权”结构,并选择在疫情后市场波动期完成上市,显示出其对市场时机的精准把握。此外,京东还通过此次上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亚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四、阿里与京东二次上市的共性与差异

尽管阿里与京东的二次上市背景相似,但在具体操作和战略重点上仍存在一些差异:

维度阿里巴巴京东 上市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6月 上市地点港交所港交所 融资规模约880亿港元约298亿港元 控股权结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权 战略重点多元融资、风险分散强化本土市场、应对监管风险 后续动作推动港股纳入主要指数、考虑A股上市推动A股上市、加强与内地资本合作

从时间上看,阿里是先行者,而京东则是紧随其后。从融资规模来看,阿里体量更大,但也显示出其更早布局港股市场的战略意图。从后续动作来看,两者都在探索A股上市的可能,显示出对内地资本市场的重视。

五、中概股回归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阿里与京东的二次上市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战略选择,也反映了中概股整体回归的趋势。未来,中概股回归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港股成为主要回归平台:港股市场成熟、监管透明,且对中概股友好,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 A股或科创板成为长期目标: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A股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力增强,未来或有更多中概股尝试回归A股。 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企业将更加注重构建全球化的融资体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监管协调与制度创新:中美监管协调、跨境审计合作等将成为影响中概股命运的关键因素。

然而,回归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估值差异:港股和A股市场对中概股的估值往往低于美股市场,影响融资效率。 合规成本上升:两地上市需满足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多市场上市对企业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六、结语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二次上市,是中概股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寻求战略安全与融资多元化的典范。它们的回归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选择,更是企业战略、地缘政治、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完善,中概股回归将可能成为常态,也将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与国际经验。

对于投资者而言,中概股回归也提供了更多投资本土优质企业的机会。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如何在吸引优质企业回归的同时,提升市场效率与投资者保护水平,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官方文件 阿里巴巴集团2019年港股二次上市公告 京东集团2020年港股二次上市招股书 Wind金融终端数据 新浪财经、第一财经等媒体相关报道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