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分类:ST众泰的“保壳”财务技巧
在中国资本市场,ST(Special Treatment)制度是对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一种监管机制。一旦被“ST”,公司将面临投资者信心下降、融资受限、股价波动加大等多重压力。因此,不少ST公司为了“保壳”(即避免退市),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改善财务报表,其中政府补助作为一种“非经常性损益”手段,成为不少ST公司维持净利润为正的重要财务技巧。
本文将以ST众泰(股票代码:000980)为例,探讨政府补助在ST公司“保壳”过程中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分析其背后的财务逻辑和监管风险,进而对资本市场中的“保壳文化”提出思考。
一、ST众泰的背景与困境
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是一家以整车制造为主的上市公司,曾因模仿保时捷设计而一度走红。然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众泰汽车的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销量锐减,导致公司连续多年亏损。
2020年,由于2019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众泰汽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进入ST行列。此后,公司面临退市风险,亟需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保壳”目标。
二、政府补助的分类与会计处理
根据中国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根据补助的性质和用途,政府补助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这类补助通常用于补偿企业购买、建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资产的相关支出。例如,地方政府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企业购置设备的资金补贴。这类补助在会计处理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资产使用寿命内分期计入损益。
2.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这类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或损失,通常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相关。例如,地方政府为缓解企业经营困难,给予的稳岗补贴、税收返还、产业扶持资金等。这类补助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净利润产生直接影响。
在ST公司“保壳”过程中,后者(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其可以直接提升净利润而被广泛使用。
三、ST众泰的“保壳”财务技巧分析
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ST众泰多次通过政府补助“粉饰”财务报表,成功避免退市。以下为具体案例分析:
1. 2020年:依赖政府补助扭亏为盈2020年,众泰汽车全年营业收入仅为13.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01亿元。但由于当年收到多笔政府补助共计约2.2亿元,其中大部分为与收益相关的补助,计入当期损益,使公司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风险警示升级(即由“*ST”变为“退市整理期”)。
2. 2021年:继续依赖补助维持微利2021年,众泰汽车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净利润为-7.06亿元。但由于再次获得政府补助约1.1亿元,最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8.3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成功撤销“*ST”标志,暂时脱离退市风险。
3. 2022年:再度陷入亏损,补助再次“救场”2022年,众泰汽车营业收入进一步下滑至5.73亿元,净利润为-4.9亿元。但公司再次获得政府补助约1.2亿元,最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3万元,再次实现“盈利”,成功保住上市资格。
4. 2023年:补助依赖持续,市场质疑加剧2023年,尽管公司尝试通过推出新能源车型“复出”,但市场反响平平,全年营业收入仅为5.3亿元,净利润为-5.1亿元。然而,公司又获得政府补助约1.4亿元,使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余万元,再次“保壳”成功。
四、政府补助在“保壳”中的作用机制
从ST众泰的案例可以看出,政府补助在其“保壳”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净利润,规避退市标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若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而ST公司通过获得政府补助,可以人为提升净利润,规避退市红线。
2. 补充现金流,缓解经营压力虽然政府补助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不反映公司真实盈利能力,但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维持基本运营,为公司“重整旗鼓”争取时间。
3. 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融资能力部分政府补助可计入资本公积或递延收益,有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信用评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融资能力。
五、监管风险与市场质疑
尽管政府补助在短期内帮助ST公司“保壳”,但其背后也存在诸多风险与争议:
1. 会计操纵嫌疑频繁依赖政府补助实现盈利,容易被市场质疑为“会计操纵”。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真实的盈利能力,影响市场定价机制的有效性。
2. 政策依赖性风险政府补助具有不确定性,受地方财政状况、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较大。一旦补助减少或取消,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3. 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ST公司通过政府补助维持上市地位,往往掩盖了其经营失败的实质,误导投资者判断,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4. 监管趋严趋势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对ST公司的“保壳”行为加强监管,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政府补助的具体用途、金额及会计处理方式,并对频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行为进行重点问询。
六、启示与思考
ST众泰的“保壳”路径,揭示了中国资本市场中部分上市公司对政府补助的过度依赖。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也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1. 健全退市机制,强化市场出清功能应进一步完善退市机制,提高退市标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避免企业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退市,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2.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部门应要求ST公司对政府补助的来源、性质、用途进行详细披露,并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进行充分说明,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3. 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政策依赖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而非简单地“输血式”补助。
4. 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提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ST公司的“保壳”行为,关注其持续盈利能力,而非短期财务数据的变化,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结语
政府补助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特定时期内确实能够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推动产业发展。然而,当其成为ST公司“保壳”的主要手段时,就可能偏离政策初衷,演变为一种财务操纵工具。ST众泰的案例提醒我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真实、透明的财务信息,更需要企业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