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选股”入门:从双因子模型到机器学习的进化路径

量化选股”入门:从双因子模型到机器学习的进化路径缩略图

量化选股入门:从双因子模型到机器学习的进化路径

在金融投资领域,量化选股作为一种基于数据和模型进行股票筛选与组合构建的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传统的主观选股依赖于分析师的经验和判断,而量化选股则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复制性。本文将从最基础的双因子模型出发,逐步介绍量化选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探讨其如何逐步演进至当前热门的机器学习模型,帮助读者建立从入门到进阶的完整知识体系。

一、什么是量化选股?

量化选股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大量股票数据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具有预期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投资标的。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有效的“评分系统”,对股票进行排序,选择排名靠前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

量化选股的优势在于:

系统性:避免人为情绪干扰; 可复制性:策略可回测、可验证; 高效性:可处理海量数据; 风险控制:通过模型控制组合波动率和最大回撤。

二、入门起点:双因子模型

在量化选股的初级阶段,双因子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通过选取两个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因子,对股票进行打分排序,并据此构建投资组合。

1. 因子选择

因子是影响股票收益的重要变量。常见的因子包括:

估值因子: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 动量因子:如过去6个月或12个月的累计收益率; 质量因子:如ROE(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 规模因子:市值大小; 波动率因子:历史波动率,用于衡量风险。

在双因子模型中,我们可以选择两个因子,比如“低估值+高动量”,即选择市盈率低且过去一年涨幅较大的股票。

2. 因子标准化与打分

由于不同因子的量纲不同,需要对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方法包括:

Z-score标准化:将因子值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 分位数转换:将因子值按百分位数排序,转化为0~1之间的分数。

然后对每个因子进行打分,并加权求和,得到每只股票的综合得分。

3. 构建投资组合

根据综合得分对股票进行排序,选取得分最高的前N只股票(如前50只)作为投资组合。可以进一步设置权重(如等权或市值加权),并进行定期调仓(如每月或每季度)。

三、从双因子到多因子模型

双因子模型虽然简单易懂,但其解释力有限。随着对因子研究的深入,多因子模型逐渐成为主流。

1. 多因子模型的基本框架

多因子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 R_i = \alpha + \beta_1 F_{i1} + \beta_2 F_{i2} + \cdots + \beta_n F_{in} + \epsilon_i $$

其中:

$ R_i $:股票i的收益率; $ F_{ij} $:第j个因子在股票i上的值; $ \beta_j $:因子的收益率敏感度; $ \alpha $:超额收益; $ \epsilon_i $:误差项。

2. 因子库的构建

构建一个有效的因子库是多因子模型的关键。因子应满足以下条件:

逻辑可解释性:因子背后有经济或行为金融学解释; 统计显著性:因子在历史数据中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稳定性:因子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和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定; 可交易性:因子数据可获取,且可用于构建实际投资组合。

3. 因子权重的确定

因子权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等权法:所有因子权重相同; 回归法:通过横截面回归确定因子收益率; 机器学习法:使用算法自动学习因子权重。

四、因子模型的进阶:风格因子与行业因子

在多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入风格因子行业因子,以控制组合的风险暴露。

风格因子:如市场因子(MKT)、规模因子(SMB)、价值因子(HML)、动量因子(MOM)等; 行业因子:将股票按行业分类,控制行业集中度。

这种模型称为Barra风格因子模型,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风险模型之一。

五、从传统模型到机器学习:量化选股的新时代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传统的线性因子模型已难以捕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为量化选股带来了新的可能。

1. 机器学习在量化选股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可以用于:

特征工程:自动提取或构造新的因子; 因子融合:非线性地融合多个因子,提高预测能力; 预测建模:预测股票未来收益、波动率或涨跌概率; 组合优化:基于预测结果进行风险收益最优化。

2. 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

线性回归:基础模型,用于理解变量间关系;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适用于非线性关系,抗过拟合能力强; 梯度提升树(GBDT/XGBoost/LightGBM):在金融数据中表现优异;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适用于高维非结构化数据; 集成学习:将多个模型的结果进行融合,提高稳定性。

3. 深度学习与NLP的结合

近年来,深度学习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量化选股中。例如:

利用新闻、财报、社交媒体等文本信息提取情绪因子; 使用BERT等预训练模型进行舆情分析; 构建文本因子与传统财务因子的融合模型。

六、构建一个完整的量化选股系统

一个完整的量化选股系统应包括以下模块:

数据采集与清洗:获取历史行情、财务数据、因子数据等; 因子挖掘与构建:发现有效因子,进行标准化与合成; 因子有效性检验:IC值、分层回测、显著性检验等; 模型训练与预测:使用传统模型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预测; 组合构建与优化:设定权重、控制风险、进行回测; 策略执行与监控:实盘交易、绩效评估、策略迭代。

七、量化选股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量化选股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因子拥挤:某些因子(如低波动、动量)已被广泛使用,超额收益下降; 因子失效:市场风格切换可能导致因子阶段性失效; 过拟合风险:在历史数据中表现良好的模型在现实中可能失效; 数据质量:数据延迟、缺失、错误会影响模型效果; 监管与合规:高频交易、另类数据使用面临合规风险。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量化选股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

使用强化学习进行动态调仓; 构建个性化因子组合满足不同风险偏好; 结合另类数据(如卫星图像、手机定位)进行预测。

结语

从双因子模型起步,到多因子模型的构建,再到机器学习的引入,量化选股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线性建模到非线性建模的进化过程。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因子选择、模型构建和回测验证是入门的关键;而对于进阶者,探索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的结合则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你是金融专业的学生、私募基金从业者,还是对投资感兴趣的个人投资者,掌握量化选股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方法,都将为你打开通向智能投资的大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