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过高!创业板指哪些公司要暴雷?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监管趋严、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企业并购重组的频繁发生,商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稳健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创业板市场,由于其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性预期、轻资产结构以及频繁的并购行为,商誉问题尤为突出。一旦商誉减值,轻则影响当期利润,重则可能导致企业“暴雷”、股价暴跌,甚至引发退市风险。
本文将从商誉的定义、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当前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过高的企业,探讨其潜在风险,并提出投资者应如何规避此类“定时炸弹”。
一、什么是商誉?为何商誉过高会引发风险?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支付的购买价格超过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通俗地说,就是企业为“品牌溢价”、“客户资源”、“管理团队”等无形资产支付的额外成本。
根据会计准则,商誉在合并报表中被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并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一旦被收购企业业绩不达预期,或市场环境恶化,商誉就可能面临大幅减值,从而直接影响合并报表中的净利润。
商誉过高带来的风险:
- 利润波动剧烈:商誉减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能导致企业由盈转亏。
- 财务报表失真:高商誉使得企业账面净资产虚高,掩盖真实财务状况。
- 股价剧烈波动:一旦商誉减值公告发布,市场情绪恐慌,股价往往应声下跌。
- 监管风险加大:交易所对商誉问题高度关注,可能引发问询函、立案调查等。
二、创业板为何商誉问题尤为突出?
- 并购频繁:创业板公司普遍处于成长阶段,通过并购快速扩张、提升市场份额成为常见策略。
- 高估值并购:为追求高成长性,部分公司以高溢价收购标的,导致商誉占比畸高。
- 轻资产结构:创业板公司多为科技、文化传媒、医药等轻资产行业,净资产规模较小,商誉占比自然上升。
- 业绩承诺期结束:2015-2017年是并购高峰期,多数标的业绩承诺期为3年,2020年后陆续到期,商誉减值风险集中释放。
三、创业板中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一览
我们从2023年年报数据出发,筛选出商誉/净资产比例超过50%的创业板公司(部分数据截至2023年底):
公司简称 | 商誉(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商誉/净资产 | 所属行业 |
---|---|---|---|---|
晨光新材 | 15.6 | 23.4 | 66.7% | 化学制品 |
星辉娱乐 | 9.2 | 14.1 | 65.2% | 文化传媒 |
世纪鼎利 | 8.7 | 13.4 | 64.9% | 通信设备 |
蓝盾股份 | 6.8 | 10.5 | 64.8% | 网络安全 |
汉邦高科 | 4.3 | 6.7 | 64.2% | 视频监控 |
华铭智能 | 6.1 | 9.6 | 63.5% | 智能交通 |
以上公司商誉占比均超过6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星辉娱乐、世纪鼎利、蓝盾股份等公司,近年来已多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净利润连续多年亏损,风险已高度集中。
四、典型案例分析:商誉暴雷如何发生?
1. 星辉娱乐(300043.SZ)
星辉娱乐曾以高溢价收购游戏公司“畅娱天下”和“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累计形成商誉近20亿元。但近年来受游戏行业监管趋严、海外足球俱乐部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公司连续多年计提商誉减值,2022年亏损超10亿元,2023年继续亏损,面临退市风险警示(*ST)。
2. 蓝盾股份(300297.SZ)
蓝盾股份通过多次并购进入信息安全、云计算等领域,形成大量商誉。然而,由于行业竞争加剧、政策变化等因素,其收购标的业绩大幅下滑,2021年计提商誉减值超5亿元,导致当年巨亏14亿元,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世纪鼎利(300050.SZ)
世纪鼎利早年收购教育公司“上海一芯智能”,形成巨额商誉。但教育行业政策突变,导致标的业绩严重不达预期,公司连续多年计提商誉减值,2022年净利润亏损超3亿元,市值大幅缩水。
五、如何识别和规避商誉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和规避高商誉风险公司至关重要。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关注商誉/净资产比例
- 一般认为,商誉占比超过30%即存在较高风险;
- 超过50%则需高度警惕;
- 超过100%则几乎可以判定存在“暴雷”隐患。
2. 分析商誉形成背景
- 是否存在高溢价并购?
- 收购标的是否为轻资产、高成长性企业?
- 是否存在业绩对赌协议?是否已到期?
3. 查看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若标的未完成业绩承诺,未来大概率计提减值;
- 若连续多年未达标,说明并购失败概率极高。
4. 关注年报商誉减值测试结果
- 年报中是否披露了商誉减值风险提示?
- 是否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试?
- 减值测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调节利润的嫌疑?
5. 结合公司整体财务状况
- 若公司营收下滑、现金流紧张、资产负债率高企,叠加高商誉,风险极高;
- 若公司有持续盈利能力,且商誉资产质量较高,风险可控。
六、监管层对商誉问题的监管趋势
近年来,证监会、交易所对商誉问题高度重视,陆续出台多项监管政策:
- 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公司详细披露商誉形成过程、减值测试方法及依据;
- 加大问询力度:对高商誉公司年报进行重点问询;
- 推动商誉会计政策改革:研究将商誉摊销代替减值测试,减少利润操纵空间;
- 严查并购造假:对并购过程中虚增利润、业绩造假等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七、结语:警惕高商誉背后的“地雷阵”
商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其风险一旦集中爆发,往往会对公司经营、股价走势乃至整个市场信心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并购后遗症显现的背景下,创业板中部分高商誉公司已处于“暴雷”边缘。
作为投资者,要擦亮眼睛,理性分析,避免盲目追涨。对于那些商誉占比过高、盈利能力薄弱、并购标的质量差的公司,应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及时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投资安全。
投资不是赌博,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才是稳健获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