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碳中和“背刺”:2025年中国光伏出口会否被碳关税绞杀?
近年来,全球碳中和浪潮席卷而来,欧洲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先行者,率先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并在政策、法律、市场等多个层面推进绿色经济转型。然而,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深化,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碳排放问题与贸易政策挂钩,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试图对高碳排放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国,占据全球光伏产业链70%以上的份额。欧洲则是中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近年来随着欧洲能源危机加剧和绿色转型加速,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但随着CBAM机制的逐步落地,尤其是2025年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会遭遇“碳关税绞杀”,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背景与逻辑
欧盟于2021年提出CBAM机制,2023年正式通过,计划在2026年全面实施。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对来自碳排放强度较高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与其碳排放量挂钩的关税,以防止“碳泄漏”(即企业将高碳生产转移到碳排放监管较松的国家),从而保护欧盟本土产业的竞争力。
CBAM初期主要覆盖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能六大行业,但未来可能逐步扩展至其他高碳排放行业,光伏产业虽不属于传统高碳行业,但其上游硅料、硅片制造环节却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光伏制造仍大量依赖煤电,导致其产品碳足迹较高。
因此,尽管光伏产品本身是清洁能源,但在CBAM机制下,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仍可能成为征收碳关税的依据。这对中国光伏出口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绿色短板”与挑战
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但在绿色制造方面仍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碳电力结构:中国目前仍以煤电为主,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冶炼、硅片拉制等环节耗电量巨大,导致整体碳足迹偏高。相比之下,欧洲、美国等地的光伏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从而获得更低的碳足迹认证。
碳足迹认证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和认证体系,而CBAM机制要求企业提供详尽的碳排放数据,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中国企业在应对这一要求时面临数据收集、核算方法、国际互认等多重难题。
绿色溢价成本压力:为满足CBAM要求,中国光伏企业需加大绿色能源投入,例如使用绿电、安装碳捕集设备等,这将增加生产成本,削弱价格优势。而欧洲本土企业则可能因碳关税政策而获得成本优势,形成“保护性壁垒”。
供应链碳排放责任划分不清:光伏产品涉及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系统集成的多个环节,CBAM机制如何界定每个环节的碳排放责任,目前尚不明确。中国企业若无法清晰界定自身碳排放,将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
三、2025年CBAM正式实施对中国光伏出口的影响预测
2025年将是CBAM机制从试运行进入正式征收的关键节点,对中国光伏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短期影响:出口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 一旦CBAM机制全面实施,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额外的碳关税负担。据测算,若按每吨二氧化碳当量征收50欧元计算,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成本可能增加5%-10%。对于利润率本就不高的光伏组件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中期影响:市场结构分化,绿色认证成关键 欧洲市场将更倾向于采购具有绿色认证的光伏产品。这意味着,只有使用绿电、具备碳足迹认证的企业才能获得市场准入优势。中国光伏企业或将面临“绿色分级”现象,即绿色产品出口顺畅,高碳产品被边缘化。
长期影响:产业链绿色升级加速,行业洗牌加剧 CBAM机制将倒逼中国光伏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未来,企业将加大对绿电、低碳制造技术的投资,推动产业链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同时,缺乏绿色转型能力的小型企业将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四、中国光伏产业的应对策略与出路
面对CBAM机制带来的挑战,中国光伏产业需要从多个层面积极应对: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企业应加快向绿电转型,与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企业合作,提升绿电使用比例。同时,推动生产工艺优化,降低单位能耗和碳排放。
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 政府应牵头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与国际碳认证体系接轨,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认可度。
加强与欧洲企业的合作与对话 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与欧洲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联盟,共同制定碳排放标准,争取在CBAM规则制定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推动政策层面的协同应对 中国政府可通过WTO、G20等多边平台,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科学的国际碳关税机制,反对以碳关税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
发展多元化出口市场 在深耕欧洲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结语:挑战中孕育机遇
CBAM机制的推出,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出口成本上升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倒逼中国光伏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走过从“技术依赖”到“全球领先”的发展路径,如今正面临从“规模领先”迈向“绿色领先”的新阶段。只要企业积极应对、政府政策引导得当,中国光伏产业完全有可能在绿色贸易规则重构中占据先机,实现从“世界工厂”到“绿色标杆”的跨越。
2025年,CBAM机制正式实施之际,或许正是中国光伏产业完成绿色跃迁的关键时刻。面对欧洲碳中和的“背刺”,中国光伏企业不应畏惧,而应将其视为一场倒逼升级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