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核算:2025年欧盟碳关税对出口型企业的冲击

碳足迹核算:2025年欧盟碳关税对出口型企业的冲击缩略图

碳足迹核算:2025年欧盟碳关税对出口型企业的冲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欧盟在气候政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23年6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简称CBAM),计划于2025年起全面实施。该机制将对来自非欧盟国家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碳关税,标志着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向“碳中和”方向发生结构性转变。

对于中国等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CBAM的实施无疑将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那些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出口型企业,将在成本、竞争力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围绕碳足迹核算这一核心问题,探讨2025年欧盟碳关税对中国出口型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一、欧盟碳关税的基本内容与运作机制

CBAM是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防止“碳泄漏”——即企业为规避严格的碳排放限制而将高碳生产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其基本逻辑是:对进口商品按照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收取相应费用,使其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与本地产品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公平竞争”。

CBAM初期将覆盖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气六大行业,未来可能扩展至其他领域。从2023年至2025年为过渡期,进口商需提交产品碳排放数据但不实际缴税;自2026年起,将根据实际排放量进行征税。

值得注意的是,CBAM要求企业对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核算,包括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等环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才能满足合规要求。

二、碳足迹核算对企业出口能力的影响

1. 增加出口成本压力

CBAM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碳排放的贸易壁垒。出口型企业若无法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将面临额外的税收负担。据估算,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约有20%以上属于CBAM覆盖行业。以钢铁为例,若按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00欧元计算,中国企业可能需多支付数百美元/吨的出口成本,这将显著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此外,为了满足CBAM的合规要求,企业还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如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升级生产设备、采购碳管理软件等,进一步加重财务压力。

2. 倒逼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

CBAM的实施将促使出口型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碳排放结构,推动其加快绿色转型。碳足迹核算不仅是应对CBAM的技术手段,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准核算产品碳排放,企业可以识别高排放环节,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水平,最终实现减排降本的双重目标。

例如,一些领先的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构建内部碳定价机制,将碳成本纳入产品定价模型之中,提前布局低碳供应链。

3. 加剧行业分化与区域不平衡

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以钢铁行业为例,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先进企业已采用电炉炼钢技术,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仍以高炉为主,碳排放较高。CBAM的实施将进一步拉大这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差距,导致资源向低碳高效企业集中,甚至可能引发行业洗牌。

同时,中小出口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在碳核算体系建设方面处于劣势,可能因无法满足CBAM要求而被排除在欧盟市场之外。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建议

1. 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核算体系

出口型企业应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碳足迹核算体系,采用ISO 14067或GHG Protocol等权威方法论进行产品级碳排放测算。建议企业:

建立碳排放数据库,记录各工序能耗与排放数据; 引入专业团队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核算; 推动上下游协同,获取供应链碳排放信息; 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核算效率与准确性。 2. 推动绿色生产与技术创新

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能源、节能设备和低碳工艺,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例如:

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原材料浪费; 投资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 开发低碳产品线,抢占绿色市场先机。 3. 加强政策对接与国际合作

政府层面应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包括:

出台碳足迹核算指南与补贴政策; 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碳核算标准;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市场化激励机制; 加强与欧盟的对话,争取互认机制,避免重复核算。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国际碳管理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例如加入RE100、SBTi等国际倡议,展示绿色承诺,增强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2025年欧盟碳关税的实施,标志着国际贸易正从传统的关税壁垒向“碳壁垒”演进。碳足迹核算已成为出口型企业绕不开的关键议题。面对这一趋势,企业唯有主动适应,加快绿色转型,提升碳管理能力,才能在全球低碳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碳核算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深化国际合作,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European Commission. (2023).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World Bank. (2022).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23).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23). 钢铁行业碳排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ISO 14067:2018 Greenhouse gases —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