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震荡上行:2025年A股“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过渡路径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自2023年以来,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和国内政策刺激推动下,A股市场走出了一轮“流动性驱动”的牛市行情。然而,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趋稳以及投资者结构的优化,2025年的A股正在从以资金推动为主的“流动性牛”逐步向以企业盈利改善为核心的“基本面牛”转型。这一过程并非线性上升,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式震荡上行”的特征。
一、“流动性牛”回顾与终结
所谓“流动性牛”,是指在货币宽松背景下,大量增量资金进入股市推升股价上涨的市场现象。2023年至2024年初,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全球资本回流新兴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通过降准、定向降息等工具释放流动性,加之财政政策发力,共同推动了股市估值修复。
在此阶段,市场情绪高涨,板块轮动迅速,尤其是科技、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型赛道受到资金追捧。但这种由流动性推动的上涨缺乏坚实的盈利支撑,一旦资金流入放缓或外部扰动出现,市场便容易出现剧烈波动。
到了2024年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缓解后政策边际收紧,以及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的反复调整,“流动性牛”的动能逐渐减弱。同时,部分高估值板块因业绩不达预期而回调明显,表明市场开始重视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二、“基本面牛”的逻辑基础
所谓“基本面牛”,是指股价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所驱动。它更依赖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进入2025年,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消费复苏态势良好,内需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注册制全面落地,退市机制日益完善,使得优质公司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劣质企业则被加速出清。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提升整体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
三、从“流动性牛”到“基本面牛”的过渡路径
估值修复先行,盈利接力跟进 在流动性驱动的第一阶段,市场更多体现为估值修复。而在第二阶段,市场将更加关注盈利兑现能力。随着年报和一季报陆续披露,那些真正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估值水平也将获得市场认可。
行业分化加剧,结构性机会显现 从“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过渡过程中,行业之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前期涨幅较大的主题炒作可能面临回调压力,而具备真实业绩支撑的成长股和现金流稳定的蓝筹股有望成为资金新宠。例如,受益于国产替代、数字经济、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将迎来长期发展机遇。
投资者结构优化,市场风格趋于理性 随着外资、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增加,散户主导的交易模式逐步弱化,市场风格趋于理性。机构投资者更注重财务分析和基本面研究,这将倒逼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治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引导与制度建设并重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市场向“基本面牛”转变。一方面,政府继续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税降费、产业升级扶持等;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行为,营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
四、螺旋式震荡上行的市场特征
从技术面来看,2025年的A股走势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震荡上行”特征。具体表现为:
阶段性上涨与回调交替进行:由于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向存在分歧,短期内容易出现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导致指数在关键位附近反复震荡。 板块轮动加快,热点切换频繁:不同行业受政策、供需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在科技、消费、金融等板块间来回切换,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领涨主线。 波动率中枢有所下降:虽然市场仍存在波动,但由于投资者结构优化和市场机制完善,极端行情发生的概率降低,整体波动趋于温和。五、展望未来:坚定信心,把握结构性机遇
尽管2025年的A股市场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的转换完成,市场将更具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更加注重企业的盈利质量和发展前景,避免盲目追涨杀跌。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科技自主创新领域:包括芯片、AI大模型、工业软件等; 新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消费升级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关行业:医疗健康、食品饮料、文旅消费; 具备稳定现金流和高分红能力的传统蓝筹股:如银行、保险、电力等。总之,2025年的A股正处于从“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过渡的关键时期。市场的每一次震荡都可能是布局优质资产的机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性投资,就能在螺旋式上行的过程中实现稳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