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倍股”的代价:乐歌股份董事长的“怒怼”事件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中,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因业绩增长、行业风口或资本炒作,股价一路飙升,成为投资者眼中的“10倍股”。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企业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尤其是在公司股价波动、估值分歧等敏感时刻。2021年年末,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怒怼”投资者的事件,便成为“10倍股”背后企业治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10倍股”的诞生与市场狂热
乐歌股份(股票代码:300729.SZ)是一家主营人体工学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升降桌、升降台、显示器支架等。作为一家典型的“小而美”公司,乐歌股份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因远程办公需求激增,产品销量迅速上升,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2020年,乐歌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41亿元,同比增长98.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增长244.70%。股价也从2019年底的不足10元,一度上涨至2021年初的近90元,涨幅超过8倍,成为市场追捧的“10倍股”之一。
然而,随着疫情红利逐渐消退,市场情绪回归理性,乐歌股份的股价开始回落。2021年10月,公司股价已跌至50元以下。此时,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二、董事长“怒怼”投资者事件始末
2021年10月,有网友在雪球平台上发帖质疑乐歌股份的股价下跌,认为公司在“讲故事”,缺乏长期投资价值。随后,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亲自下场,在微博、雪球等多个平台发表长文,激烈回应投资者质疑,甚至使用“无知”“愚蠢”“韭菜”等词语批评投资者。
项乐宏在回应中强调,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疫情期间业绩增长是真实可靠的,并批评部分投资者“只看K线不看基本面”。他还表示,自己并不在乎短期股价波动,更关注企业长期发展。
这场“董事长怒怼投资者”的事件迅速引发市场热议。部分投资者认为项乐宏言辞激烈、缺乏对投资者的尊重;也有部分支持者认为,董事长敢于直言,是对“投机者”的反击。事件迅速登上财经媒体头条,成为当时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
三、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
这场“怒怼”事件看似是一次情绪化的冲突,实则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企业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在价值观、目标和沟通机制上的错位。
1. 创始人与投资者的价值观冲突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是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从公司创立之初便坚持自主研发、专注细分市场。他更看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技术积累,而非短期股价表现。然而,部分投资者在“10倍股”热潮中入场,更多是出于对股价上涨的期待,而非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研究。
当股价回调、市场情绪转冷时,投资者开始质疑公司价值,而创始人则认为这是“误解”与“投机”。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最终在公开平台上爆发。
2. 投资者教育与沟通机制的缺失在A股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占比高,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影响。而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面对投资者质疑时,往往缺乏专业、理性的沟通渠道。项乐宏选择以“怒怼”的方式回应,虽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但也反映出企业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的短板。
3. “10倍股”泡沫下的估值分歧乐歌股份的股价曾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其估值水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公司业绩增长迅速,但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导致股价与基本面出现偏离。一旦增长放缓,市场便迅速调整预期,股价回调成为必然。
创始人与投资者在估值认知上的差异,也成为此次事件的导火索。
四、事件影响与启示
1. 对企业管理者的警示项乐宏的“怒怼”虽然表达了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坚持,但也损害了公司形象,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作为公众公司,管理层需要意识到,与投资者的沟通不仅是信息披露,更是一种战略行为。面对质疑,理性回应、积极沟通,远比情绪化对抗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 对投资者的反思投资者在追逐“10倍股”的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基本面研究,避免盲目跟风。对于成长型企业的投资,更应关注其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长期战略,而非仅仅依赖短期业绩和市场情绪。
3. 对资本市场的启示“乐歌怒怼事件”反映出A股市场在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治理、舆论引导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监管层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同时推动投资者教育,提升市场理性投资氛围。
五、结语:价值投资,需要理性与尊重
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的“怒怼”事件,是“10倍股”热潮下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资本市场中企业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价值投资的道路上,理性沟通与相互尊重比短期情绪更为重要。
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以长期视角看待市场波动,理解彼此立场。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任基础,才能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而“10倍股”的代价,不应只是股价的波动,更应成为企业治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