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是玄学还是科学?我花了2年验证,结果哭笑不得

“缠论”是玄学还是科学?我花了2年验证,结果哭笑不得缩略图

“缠论”是玄学还是科学?我花了2年验证,结果哭笑不得

在股票投资圈,有一个神秘而充满争议的理论,它被称为“缠论”。它不像传统的技术分析那样广为人知,却在小众圈子里被奉为圭臬。有人声称它能精准预测股价走势,甚至可以“一买就涨,一卖就跌”;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披着数学外衣的玄学,逻辑混乱、术语晦涩,根本无法验证。

作为一个对股市充满热情的投资者,我曾对缠论充满好奇,甚至一度深陷其中。为了验证它是否真的有效,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学习、实践、复盘,最终得出的结论却让我哭笑不得。

什么是“缠论”?

缠论,全称《缠中说禅》,由一位自称“缠中说禅”的博主于2006年开始在博客上连载。作者将股市走势用数学逻辑进行拆解,提出了一整套看似严谨的分析框架,包括“走势中枢”、“级别”、“笔”、“线段”、“背驰”、“三买三卖”等术语。

其核心思想是:

股市走势具有自相似性,可以通过不同“级别”来划分趋势; 任何走势都会形成“中枢”,价格围绕中枢波动; 当出现“背驰”时,趋势可能发生反转; 操作上强调“买点”和“卖点”,尤其是“三买”被认为是最佳入场时机。

缠论的表述方式极具数学逻辑感,甚至引用了微积分、递归等概念,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它的语言晦涩难懂,很多概念没有明确定义,导致不同学习者理解各异。

我为何决定验证缠论?

我第一次接触缠论是在2021年,那时我刚入市不久,正苦于找不到稳定盈利的方法。缠论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K线形态那样主观,也不像均线那样滞后,反而有一种“数学推导”的味道。

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把缠中说禅的博客从头到尾读了三遍,还买了几本关于缠论的书籍,甚至加入了几个缠论交流群。我开始用缠论分析股票走势,画图、找中枢、找背驰、找三买,乐此不疲。

为了验证缠论是否真的有效,我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回测计划:

时间范围:2018年1月至今; 样本选择:沪深300成分股; 操作规则:严格按照缠论的“三买”、“背驰”信号进行买卖; 仓位管理:固定仓位,不加仓不减仓; 交易成本:计入手续费与滑点; 结果统计:计算年化收益率、胜率、最大回撤等指标。

回测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过整整两年的回测与实盘验证,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胜率偏低:根据缠论信号进行交易,胜率只有48%,略低于随机交易; 收益率平庸:年化收益率为6.3%,略高于银行理财,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最大回撤较大:部分个股的回撤超过30%,风险控制能力一般; 信号延迟严重:所谓的“三买”往往出现在趋势已经启动之后,常常追高; 主观判断过多:不同的缠论学习者对同一图形的解读差异极大,缺乏统一标准。

更令人沮丧的是,我发现很多缠论高手在交流中往往只谈“成功的案例”,却对失败的交易闭口不谈。而我回测中大量的“背驰”信号并未带来预期的反转,反而成为趋势延续的诱多或诱空陷阱。

缠论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

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对缠论的评价是:它披着科学的外衣,行着玄学之事

优点:

逻辑自洽:缠论的理论体系在内部是自洽的,听起来有理有据; 结构化分析: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看待走势的方法,有助于投资者理清思路; 强调级别与趋势:这一点与趋势交易理念不谋而合,有其合理之处。

缺点:

缺乏可验证性:很多术语没有明确定义,不同人理解不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过度复杂化:为了追求“数学感”,缠论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增加了学习门槛; 主观性强:同一个走势,不同人可能画出不同的中枢和笔段; 实战效果一般:回测数据显示,缠论在实际交易中并不具备显著优势。

为什么还有人坚信缠论有效?

尽管我的验证结果并不理想,但我发现仍有不少人坚信缠论是“炒股的终极真理”。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幸存者偏差:成功者被广泛传播,失败者无人问津; 心理安慰机制: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人们更愿意相信有一套“万能系统”; 学习成本高,难以放弃:很多人投入大量时间学习缠论,一旦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的努力; 自我实现预言:当大量人相信并按照缠论操作时,可能会影响市场行为,形成短期“有效”的假象。

我的总结与反思

这两年的缠论探索,虽然没有让我找到“炒股圣杯”,但却让我对市场、对人性、对投资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证检验,不能仅凭逻辑自洽就相信它一定有效。

其次,市场没有万能公式,也没有所谓的“必赢策略”。缠论或许能提供一种观察市场的视角,但不能替代基本面分析、风险管理、情绪控制等核心能力。

最后,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寄希望于某个理论“一招鲜吃遍天”。

写给后来者的建议

如果你也对缠论感兴趣,我的建议是:

保持开放但不盲信:可以学习缠论,但不要迷信; 结合实践验证: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通过回测和实盘去验证; 重视风险管理:无论使用哪种理论,控制风险始终是第一位; 多维度分析:缠论可以作为技术分析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其他方法; 持续学习与反思:市场在变,认知也要不断更新。

结语:

缠论就像股市中的“武林秘籍”,听起来高深莫测,练起来却未必真能“天下无敌”。我花了两年时间验证它,虽然结果让我哭笑不得,但这段经历却让我更加成熟。

投资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理性思考、持续学习,才能在这条充满诱惑与陷阱的路上走得更远。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