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遇冷!市场底还有多远?

基金发行遇冷!市场底还有多远?缩略图

基金发行遇冷!市场底还有多远?

2024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信心受挫,基金发行市场也遭遇“寒冬”。新基金募集困难、爆款产品稀缺、基金公司频频延长募集期限……种种迹象表明,基金发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普遍关心:基金发行遇冷,是否意味着市场底部临近?市场底还有多远?

一、基金发行遇冷:现象与原因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明显降温。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成立基金数量和募集规模同比大幅下滑,平均单只基金募集规模创近年来新低。不少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面临认购不足、发行延期等问题,甚至有基金因募集失败而黯然收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信心低迷
    过去一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疲软,主要指数震荡下行,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尤其是在经历了2022年和2023年的连续调整后,部分基民对权益类资产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转而选择保守型投资或观望。

  2. 前期“爆款”基金表现不佳,影响后续发行
    2020年至2021年期间,公募基金曾迎来“高光时刻”,大量“日光基”、“百亿基”频现。但随后市场调整,许多明星基金净值大幅回撤,甚至出现亏损,导致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新基金的发行。

  3. 销售渠道积极性下降
    基金销售主要依赖银行、券商和第三方平台,但在市场低迷时期,这些渠道的销售动力减弱,客户经理推荐意愿降低,也影响了新基金的募集效果。

  4. 投资者结构变化
    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个人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机构投资者占比上升。而机构投资者对新基金的参与更加谨慎,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成熟产品或定制化方案,而非参与新发。

二、基金发行遇冷是否预示市场底部?

从历史经验来看,基金发行遇冷往往被视为市场底部的信号之一。因为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资金来源,其发行低迷意味着市场情绪极度悲观,资金入场意愿不足,往往意味着市场调整接近尾声。

以2018年熊市为例,当时基金发行也陷入低谷,全年新基金募集规模不足3000亿元。但随后市场触底反弹,2019年成为公募基金的大年,多只爆款基金涌现,市场情绪迅速回暖。类似地,2022年A股大幅调整期间,基金发行也一度陷入低迷,但随后随着政策发力和市场修复,2023年初一度出现反弹行情。

因此,从情绪指标来看,当前基金发行遇冷,确实可以视为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的表现,可能意味着市场已接近底部区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会立刻反转,底部往往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投资者仍需保持耐心。

三、市场底还有多远?

判断市场底部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估值水平、政策环境、资金流动等多个维度。

  1. 宏观经济:复苏仍需时间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初期,虽然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略超预期,但内需恢复仍显疲弱,特别是消费和房地产领域仍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基本面尚未完全好转,市场短期内仍可能承压。

  2.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A股主要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均已处于历史低位。例如,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TTM)已低于近10年平均水平,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估值的底部往往领先于市场走势,是判断市场底部的重要参考。

  3. 政策面:积极信号不断释放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央行持续降准降息,推动市场流动性改善;监管层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配置;同时,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如注册制全面落地、退市机制完善等,均有助于提升市场活力。

  4. 资金面:外资与险资或成增量资金来源
    尽管内资情绪低迷,但外资在部分阶段已开始回流A股。同时,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仍有较大配置空间。一旦市场情绪回暖,这部分资金有望成为推动市场反弹的重要力量。

综合来看,当前A股市场已具备底部特征,但市场底部的确认往往需要时间,短期内可能仍需震荡磨底。投资者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杀跌,关注结构性机会。

四、基金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在市场低迷期,投资者的情绪往往最容易受到冲击。面对基金发行遇冷、产品净值波动,普通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1. 坚持定投,平滑波动风险
    市场底部往往是长期投资的起点。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定投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分散择时风险,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2. 关注均衡配置,降低单一资产风险
    在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应注重资产配置,适当配置债券、黄金、货币基金等低波动资产,降低整体组合风险。

  3. 选择优质基金,注重长期价值
    尽管市场短期低迷,但长期来看,优质基金仍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投资者应关注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风格稳定性、风控能力等核心要素。

  4. 理性看待短期回撤,避免情绪化操作
    市场调整期间,基金净值出现回撤是正常现象。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短期波动,避免因恐慌情绪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五、结语

基金发行遇冷,既是市场低迷的结果,也可能预示着底部的临近。当前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市场情绪逐步修复,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尽管短期内市场仍可能震荡磨底,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底部往往是“熬”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越是市场情绪悲观之时,越要保持理性,把握结构性机会,坚定长期投资理念。未来,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政策持续发力,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新的转机,基金发行市场也有望逐步回暖。

市场底虽未明确,但曙光已在不远处。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