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筛选地方龙头”?
近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涵盖重庆主城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以及周边多个地级市和县域,形成了以“双核驱动、多点支撑”为特征的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同效应,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的“地方龙头”,成为地方政府、企业及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战略定位、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等维度,系统分析如何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筛选地方龙头企业,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地方龙头”的发展方向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金融中心和国际门户枢纽。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地方龙头企业的筛选必须紧扣区域发展战略,聚焦重点领域。
首先,应优先考虑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产业领域,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这些行业不仅具备较强的产业链带动能力,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其次,地方龙头企业的筛选应注重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性”和“带动性”。即企业不仅自身规模大、效益好,更应具备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
二、评估产业基础:筛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产业基础是判断企业是否具备成为地方龙头潜力的重要依据。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不同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基础各具特色,企业筛选应因地制宜。
以成都为例,其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华为、京东方、中电科等大型企业。因此,在成都周边,应重点筛选在高端制造、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而重庆则以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见长,长安汽车、力帆科技、宗申动力等本地企业具备较强影响力。因此,在重庆及其辐射区域,应重点筛选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还应关注县域经济中的特色产业企业,如遂宁的锂电产业、南充的油气化工、内江的生物医药等。这些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具备较强的区域特色和成长潜力,未来有望成为区域性龙头。
三、考察创新能力:识别具备科技引领能力的企业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科技创新被置于核心位置。因此,筛选地方龙头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高研发投入往往意味着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能力。例如,成都高新区的科伦药业、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新能源等企业,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超过5%,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
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和成果转化能力。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具备自主可控技术的企业,往往更具发展潜力。例如,成飞集团、中电科10所等军工科技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具备“卡脖子”技术突破能力,是区域内的科技龙头代表。
此外,企业是否具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如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资源,为本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四、分析政策支持:识别具备政策红利优势的企业
政策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土地保障等。这些政策对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应关注企业是否纳入国家或省级重点支持项目。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等政策,往往优先扶持一批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企业。
其次,要分析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环境。如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四川自贸区等国家级新区和开放平台,往往具备更强的政策集成效应和制度创新优势,企业在此类区域更容易获得政策红利。
此外,还要关注企业在人才引进、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配套。例如,四川省“天府英才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对于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强化区域协同:筛选具备联动效应的企业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理念是“双核驱动、区域协同”。因此,地方龙头企业的筛选不仅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实力,还要看其是否具备与周边城市和企业形成协同发展能力。
一方面,要筛选那些在产业链上下游具备较强联动能力的企业。例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重庆的汽车制造产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企业若能在两地之间形成产业配套,将更具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要关注企业在区域市场中的辐射能力。例如,一些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若能在成渝地区形成网络化布局,具备较强的区域服务能力,也具备成为地方龙头的潜力。
此外,还要鼓励企业参与成渝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联盟、科技创新联盟等,提升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案例分析:成渝地区地方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如何筛选地方龙头企业,我们可以参考成渝地区已有的成功案例:
-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企业,成都先导在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公司依托成都高新区的科研资源和政策支持,已成长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龙头。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板块,长安新能源在智能网联、电池技术、整车制造等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是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支撑企业。 -
遂宁锂想新材料有限公司
位于遂宁市的锂想新材料,专注于锂电材料研发与生产,依托遂宁市打造“锂电之都”的产业定位,已成长为区域锂电产业的骨干企业。 -
南充油气化工企业集群
南充依托中石油西南油气田等大型国企,发展出一批油气化工领域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区域能源化工领域的代表性龙头。
七、结语:构建“筛选—培育—扶持”一体化机制
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筛选地方龙头企业,不仅是对现有优质企业的识别,更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此,建议构建“筛选—培育—扶持”一体化机制:
- 筛选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 培育机制:通过产业基金、人才引进、技术平台建设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扶持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地方龙头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机遇。只有精准识别、系统培育、持续扶持,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地方龙头”,推动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