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工程进展:跨区域算力调度成本下降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而算力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为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我国于2022年初正式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这一国家战略旨在将东部地区的数据计算需求引导至西部地区进行处理,实现东西部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东数西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跨区域算力调度方面,成本大幅下降,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国家算力网络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东数西算”工程背景与战略意义
“东数西算”即“数据向西运算”,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又一国家级重大工程。该工程的核心在于通过建设一批国家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生的海量数据传输到土地、能源、气候等条件更适合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行的西部地区进行计算处理。
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东部资源紧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和电力资源日益紧张,难以支撑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持续扩张。 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较低的土地成本以及适宜的自然冷却环境,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与运营成本。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数据流通与算力共享,提升整体算力利用效率和响应能力。二、“东数西算”工程的主要进展
自启动以来,“东数西算”工程已在多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国家已批复设立8个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这些节点构成了“东数西算”工程的骨干网络,承担着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各枢纽节点均已启动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并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依托其冷凉气候和丰富风电资源,已建成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算力基地。
(二)跨区域数据传输网络加速建设为了支撑大规模数据的高效传输,“东数西算”工程同步推进高速通信网络建设。国家大力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和5G网络覆盖,同时部署专用算力网络(如IPv6+、光传送网OTN),确保数据传输的低延迟、高带宽和高稳定性。
目前,部分枢纽节点之间已实现端到端时延控制在20毫秒以内,满足大多数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需求。
(三)算力调度平台初步建立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部门推动建设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算力资源的动态感知、按需分配和弹性调度。这一体系有助于打破传统数据中心“孤岛化”的格局,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主体的数据协同与资源共享。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接入国家级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了从东部发起任务、西部执行计算、结果返回东部的完整流程。
三、跨区域算力调度成本下降的原因分析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跨区域算力调度的成本显著下降,具体原因如下:
(一)基础设施成本降低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使得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以贵州为例,其水电资源充足,电价远低于东部沿海省份,从而有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用电成本。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国产化进程加快,服务器、存储设备、冷却系统等硬件设施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进一步压缩了数据中心的投资门槛。
(二)通信网络效率提升过去,由于跨区域数据传输存在带宽限制和延迟问题,导致“东数西算”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如今,随着光纤骨干网扩容、5G商用部署以及SD-WAN、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数据传输效率大幅提升,单位数据传输成本明显下降。
据测算,当前跨区域数据传输的平均成本已较工程初期下降约30%-40%,且服务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效应显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鼓励企业在西部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集聚效应也逐步显现,形成了从芯片制造、软件开发、云服务到运维管理的完整生态链。
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提升了整体效率,还进一步拉低了综合运营成本。
四、典型案例:贵州、内蒙古等地的实践成果
贵州省作为首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之一,在“东数西算”工程中走在前列。贵阳贵安新区已聚集华为、腾讯、苹果等多家龙头企业,建成超过20个大型数据中心,承载了大量来自东部的政务、金融、医疗等领域数据处理任务。
内蒙古乌兰察布则凭借其年均气温低、地质稳定、风能资源丰富等优势,吸引了阿里巴巴、快手等互联网企业落户,打造了“中国云谷”。该地数据中心PUE值(电源使用效率)普遍低于1.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西部地区完全有能力承接东部算力外溢需求,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东数西算”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跨区域数据流动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技术防护手段。 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不同地区、不同平台之间的接口标准、数据格式尚未完全统一,影响了调度效率。 人才储备不足:西部地区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算力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化机制,推动算力服务由“可用”向“好用”转变;同时,强化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结语
“东数西算”工程不仅是我国应对算力资源分布不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更是构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石。随着跨区域算力调度成本的不断下降,该工程正逐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全面成型,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