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量产,哪些零部件公司最受益?
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正式投入量产,标志着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C919的成功量产不仅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也意味着国内航空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背后,众多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将直接受益于C919的规模化生产。本文将从C919的国产化率、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以及相关受益上市公司等角度,深入分析哪些零部件公司最有望在这一历史性机遇中脱颖而出。
一、C919国产化进程与零部件配套体系
C919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打破欧美航空巨头垄断的重要战略项目。虽然初期C919的许多关键系统仍依赖进口(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等),但近年来,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C919的国产化率已从最初的约30%提升至目前的60%左右。
C919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整机由中航工业旗下的中国商飞(COMAC)主导,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0家供应商参与制造,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国内企业。这些供应商涵盖机身结构、航电系统、发动机零部件、内饰件、液压系统、起落架等多个关键领域。
二、受益于C919量产的核心零部件公司
1. 机身结构件供应商
机身是飞机最核心的结构之一,C919的机身主要由中航西飞(股票代码:002013)负责制造。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上市公司,中航西飞承担了C919外翼翼盒、中机身、中央翼、外翼翼梢等主要结构件的制造任务,其在C919项目中的份额超过40%。
此外,中航沈飞(000768)和成飞集成(002190)也参与了部分机身结构件的加工制造。随着C919进入量产阶段,这些公司将迎来持续稳定的订单增长。
2. 航电系统与机载设备
航电系统是飞机的“神经系统”,包括飞行控制系统、通信导航系统、显示系统等。虽然C919的航电系统目前仍由霍尼韦尔、泰雷兹等国外厂商主导,但国内企业如中航电子(600372)和航发控制(000738)也在参与部分子系统的配套。
中航电子作为国内航电系统龙头,未来有望在C919后续型号中进一步提升国产化比例,成为国产航电系统替代进口的关键力量。
3. 发动机零部件与配套
C919目前采用的是CFM International的LEAP-1C发动机,这是由GE和赛峰集团合资生产的先进发动机。虽然发动机本体仍依赖进口,但其部分关键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生产。
航发动力(600893)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承担了LEAP-1C发动机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生产任务。随着C919产量的提升,航发动力将从中受益。
4. 内饰件与航材供应商
飞机内饰件虽然看似“非核心”,但其市场规模庞大,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国产替代较早实现的领域。博云新材(002295)和银邦股份(300337)等公司已成功进入C919内饰件供应链,提供包括座椅、地板、行李架等在内的多种内饰材料。
此外,中航高科(600862)也在参与C919复合材料部件的制造,未来有望在轻量化材料领域持续受益。
5. 液压与起落架系统
起落架和液压系统是飞机起降和飞行安全的关键部件。中航重机(600765)是国内液压系统和起落架结构件的重要供应商,其子公司在C919项目中承担了液压作动器、起落架锻件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
该公司在航空锻造领域具备深厚技术积累,随着C919量产推进,其订单量将稳步增长。
三、国产替代趋势下的长期受益者
尽管C919目前仍部分依赖进口零部件,但中国航空工业正加速推进“国产替代”战略。以CJ-1000A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例,这是为未来C929宽体客机配套的国产发动机,预计将在2025年后逐步实现装机应用。这将为国内发动机产业链带来巨大机遇。
此外,随着C919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国产零部件的认证体系也将不断完善。未来,更多国内企业有望进入国际主流航空供应链,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四、投资建议与行业展望
从当前C919量产节奏来看,预计未来5年内年产量将从目前的几十架逐步提升至100架以上。这意味着相关零部件公司将迎来持续增长的订单周期。
从投资角度来看,以下几类公司值得关注:
- 整机结构件供应商:中航西飞、中航沈飞;
- 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航发动力;
- 航电系统与机载设备供应商:中航电子;
- 内饰与复合材料供应商:博云新材、中航高科;
- 液压与起落架系统供应商:中航重机。
此外,随着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一些具有技术壁垒和市场先发优势的中小企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五、结语
C919的量产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整体升级的重要体现。在这场国产替代的浪潮中,零部件企业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未来,随着国产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国际市场的拓展,中国航空产业链有望形成更加完整、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体系。
国产大飞机的蓝天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而在这条道路上,无数零部件企业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起飞时刻”。